乱世中的人性,盛世中的警醒———《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原、盛、系、函等实词,虚词“其”的用法。掌握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 2.理解“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体悟历史的真理。 教学重难点:1.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2.体悟历史真理。 教学方法:文字训诂、提要钩玄、因声求气、合作探究,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电视剧《西施》中的片段,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战争中被勾践所伤,临时嘱咐太子不要忘杀父之仇,之后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幸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中,吴国也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 一、初读———整体感知 【齐读第一段】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水泉本也。 追求本源,推究。 开头这一段既交待了中心论点,又概括地交待了论据,谁能说一说论点、论据各是什么 我想改一下,改为“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行不行。 明确:作者并没有否认天命。 那老师再改一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我纠正了刚才的缺点,两方面都照顾到了,可不可以呢? 明确:不可以。语言的力度变了,语气变了。作者用一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人事的作用。 明确:论据是庄宗得天下,失天下。 大家再看,开头有个“呜呼”,我认为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这个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 明确:悲凉、叹惜、惋惜、慨叹、叹惋。 二、细读———提要钩弦,沉思力索 得天下———部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文言梳理任务:分四个小组完成。 第一组:重点实词:恨、牢、组、太庙;重点虚词:其、乃 第二组:文言现象之词类活用、古今异议 第三组:文言现象之特殊句式 第四组:翻译划线语句 明确:恨字训诂:遗憾不满意。“憾”和“恨”是同义词,都表示遗憾。先秦一般用“憾”,汉以后多用“恨”。“怨”表示仇视,怀恨。“恨”不能表示仇视,只有“怨恨”连用才有仇恨的意思。牢: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太牢牛猪羊三样齐全,少牢,只有猪羊。)组:丝带、绳索。绣有花纹的宽丝带,泛指带子或绳索。(图片展示)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太庙: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文化常识) 其(课文中其的用法):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商量语气。 乃:你。 请大家找出庄宗与矢相关动词?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