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地貌的观察 第四章 第二节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旧知回顾1:五种基本地形特点 海拔高低 等高线形态 地表特征 山地 较高 >500m 密集 地势起伏大 高原 较高 >500m 边缘密集,内部稀疏。 地面坦荡,起伏不大。 平原 0--200m 稀疏,平直。 地面平坦,低平广阔。 丘陵 200m--500m 较稀疏, 弯折部分和缓。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盆地 无一定标准 四周密集,数值大; 中间稀疏,数值小。 四周较高, 中间较低。 高 原 平 原 山 地 丘 陵 盆地 0 200 1000 海拔(米) 高原 山地 丘陵 平原 500 练习1:判断A、B、C、D、E的地形类型 A B C D E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旧知回顾2: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 闭合曲线中心(点) 等高线向低值突出 (线) 等高线向高值突出 (线) 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点)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线) 地貌观察的顺序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位置的选择: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障碍物少的地方 盲区 盲区 盲区 盲区 光线沿直线传播,因此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相对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障碍物比较少。 ①观测者观察方式有三种:平视;仰视;俯视。 ②有两种情况会遮挡观察者视线,影响观察效果: 山体 阻挡;凸坡的影响。 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透视情况好 坡的类型与透视 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透视情况差 通视问题 均匀坡 凸坡 凹坡 等高线上疏下密 等高线上密下疏 等高线疏密均匀 可通视 不可通视 拓展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2.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微地貌) 高 原 平 原 山 地 丘 陵 盆地 宏观地貌: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2.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山顶 山谷 鞍部 山脊 次一级的地貌 陡崖 河岸 更小的地貌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2.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案例: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观察 宏观 微观 面 点 高原 喀斯特地貌 峰林、洼地、溶沟 观察举例: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冲积扇 宏观 微观 面 点 河谷 【展】 冲积扇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3.观察的手段: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地形图 遥感影像 小结:地貌观察的顺序 1.选择视野 开阔地方 2.观察视野内 大的地貌景观 3.观察视野内次一级的地貌景观 4.观察描述 微观地貌 多选择地势较高,近距离视线范围内没有障碍的地点 面积广大的宏观地貌类型,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地形类型 多指面积范围较小的山岭、河谷、山间盆地等 指范围更小,且需近距离观察的微观地貌,如山谷、山脊、陡崖等。 地貌观察的内容 地貌的观察内容 500m 1500m 1000m 海平面 (1)绝对高度: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高度。 甲 乙 绝对高度 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两个地点绝对高度之差,反应地面的起伏状况。 相对高度 1.高度 特点: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曲线闭合(但图幅内不一定完整) 4.可重合(陡崖),但不会相交 5.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越陡峻; 等高线越稀疏,地势越平坦。 思考:两地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的判断 图4.22 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 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H=H甲-H乙 =885.4-879.0=6.4(米) H=H最高-H最低 =885.4-790=95.4(米) 水平距离 垂直距离 坡度角 等高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