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概念.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知道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 致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能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 解释. 1.电子的发现与原子结构问题的提出 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之后很长一段时 间,人们认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可再分了.1897年 汤姆孙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 在.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重大意义,使人 们认识到原子也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由原子中包含了带负电的电子,而整个原子却是电中性 (不显电性)的,可以推测“原子中可能还包含带正电的 部分”.那么,它和电子是怎样的结构关系?于是人们就提 出了关于原子结构的问题. 教材深挖 枣糕式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孙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也曾提出原子的结 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 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一样,镶嵌在原子里面.人们把 这种模型称为“枣糕式原子结构模型”. 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1911年,卢瑟福在 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 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 原子核,原子的正电荷以及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这 个核上,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做高速运动. (2)如图所示,原子是由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 电,体积很小,但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 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不同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 就像太阳的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所以这种模型也称 为“原子的行星模型”.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 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原子核的质子数 (正电荷量)和核外的电子数(负电荷量)相等,因此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素养培育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实验和推理提出的关 于原子结构的假设模型,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原子的大致 结构,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2.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类比等提 出的.它的合理性、正确性,需经实验进一步检验. 典例1 [江阴期末] 研究发现,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原子核 负 乙 _____和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带____(选填“正”或 “负”)电;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模型进行猜想和实验,提 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 (选填“甲”或“乙”)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 特别提醒 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产生了电荷,只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 到了另一个物体.在电子转移过程中,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即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各自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典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说明丝绸上的正电荷 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B.橡胶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橡胶棒一定带负电 C.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则毛皮一定带正电 D.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不出现带电现象,说明这两个物体 都没有电荷 [解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丝绸与玻璃棒 摩擦,玻璃棒带正电,这是由于玻璃棒上的部分电子转 移到了丝绸上,选项A错误;橡胶棒与其他物体摩擦时, 如果该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比橡胶棒的原 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强,橡胶棒就会失去电子而带 正电,选项B错误;由于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 移,一个物体得到多少电子,另一个物体就失去多少电 子,所以它们带等量异种电荷,选项C正确;相互摩擦的 两个物体,如果它们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相同, 就不会发生电子的转移,而不是两个物体都没有电荷, 选项D错误. 1.探索微观粒子的历程 2.微观粒子的层次结构 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