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时空观念) 2.掌握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经济发展的史实(历史解释) 3.研读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右栏史料呈现出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这一场景的出现与当时的执政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1)时期:光武中兴时期。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合右图,完善东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表现: 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 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史料实证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增加,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上·P76相关史事 时空观念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思维指引: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也是东汉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黄巾起义 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并写出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1.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爆发:184年,由太平道创立者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利用宗教形式。 4.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史料实证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民不)必可轻。 ———《太平御览》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3年11月24日,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学术机构的教授、专家、学者及各地文艺界人士,欢聚枣阳,召开2023·汉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首届东汉文化研讨会。东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任务驱动 1】———集权力———中央集权 材料一 光武帝针对汉武帝以来官制日益繁芜、人民负担增加的弊端,“并官省职,费减亿计”。在中央省大司徒所属司官,罢左右将军,省中垒、胡骑、虎贲校尉等。在地方撤并400多县,吏职裁减十分之九。同时,在并官的基础上调整官吏职权。在中央,不授予三公实权,权力集中在尚书台,使专制业权得到加强。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改革官制的举措及其目的。 答:举措:合并郡县,裁减官员,调整官吏职权;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减轻人民负担。 (2)两汉前期都出现了安定的统治局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