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21068

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大单元·整合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12-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2次 大小:6261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2024-2025,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大单元·整合 课标核心素养  归纳主题突破  主题一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背景 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特点 创设新制度(县制等) 仿效汉制 侧重 富国强兵 移风易俗 目的 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 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巩固了国家统治 【思维进阶】 素养进阶·唯物史观 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识进阶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 (2)改革要有创新精神。 (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4)改革者需要胆魄。 (5)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学考衔接·历史解释 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在秦”是如何“图谋富强”的。 答:时期:战国时期。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趋势。措施:奖励军功;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材料二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材料二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特点 答:汉化;自上而下;涉及面广等。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的要素。 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的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改革者都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 主题二 以少胜多的战役对比 名称 时间 战况 影响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战胜秦军主力 加速秦朝灭亡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曹操战胜袁绍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 东晋战胜前秦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思维进阶】 学识进阶 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角度:胜方战略战术、士兵作战是否勇猛、是否得民心;败方心态。 学考衔接·识读地图 分析以上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场战役。选择其中一场战役进行介绍。 答: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介绍示例: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两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采取火攻的方式,击败曹军,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分类把脉中考 【课标】 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 1.[史料实证](2023 临沂中考)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课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 2.[历史解释](2023 恩施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B)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