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导入新课 第一节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11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 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整体感知———人物链接 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卷网-2005年版)。 1941年 香港沦陷。 1942年 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 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本诗就是诗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读读写写 漫 漫 长夜漫漫 路途漫漫 整体感知———字词清单 形近字 畔( ) pàn 衅( ) xìn 河畔 挑衅 绊( ) 羁绊 寞( ) 漠( ) 寂寞 冷漠 bàn mò mò 以义辨形 畔:(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田地的边界。 衅:嫌隙,争端。 绊: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方便。 整体感知———字词清单 【口诀记忆法】 墓( )地有土埋忠骨,夜幕( )似布笼天穹,日暮( )到来太阳落。 【串句记忆法】 经过漫( )长的岁月,这些蔓( )草已经覆盖了整片大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màn màn mù mù mù 整体感知———字词清单 词语集注 寂寞 孤单冷清;清静,寂静。 漫漫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闲话: 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整体感知———字词清单 整体感知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màn pàn mò 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 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从诗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 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地点 整体感知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整体感知 你读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呢? 这首诗想表达的情感是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