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2231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教学设计 (5)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133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
  • cover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比较系统地描述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时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时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由平湖景乐步行街国际美食节过渡到烙饼,从烙饼的所需食材和食用烙饼引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教师简要陈述: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今天将一起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融合。 活动2【活动】一、各族内迁,推动融合 教师:东汉、魏晋时期,社会分裂,政权分立,战争频繁,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教师展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示意图,设问:当时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学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教师追问:内迁以后,这些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根据书本资料举例:如汉族人开始食用烙饼,使用用胡床、方凳等胡人家具,而胡人的服饰也仿效汉人,并开始种桑养蚕……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进行补充,并陈述:这些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之后,相互交融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活动3【活动】二、北魏改革,加快融合 1.统一北方 教师展示东晋十六国示意图,陈述:到了4世纪初,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起了16个国家,这一段时期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 学生阅读p81阅读卡:各国征战连年,百姓颠沛流离,严重破坏社会经济,但是在战争中,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 教师承接:在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政权,并徐苏吞并北方其他政权,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展示北魏政权示意图。 教师设问: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发展又有何新的变化。 学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述追问,引导学生理解在战争中各民族相互交往与影响,战争具有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教师陈述: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看到了鲜卑族和汉族的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根据出示的表格概括当时鲜卑族和汉族在生产、生活、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水平的差距。 教师:面对差距,当时的北魏皇帝是怎样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比较鲜卑族与汉族的不同,引出下文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必要性。 2.孝文帝改革 教师展示孝文帝档案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孝文帝的生平,分析生活背景对其实行改革的影响。 (1)迁都洛阳 教师展示孝文帝迁都洛阳图,设问:孝文帝为什么决定迁都洛阳?同时提示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展示材料两则: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孝文帝:“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 学生: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平成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教师追问:迁都洛阳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洛阳繁荣起来,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 (2)汉化政策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同时学生根据材料结合书本知识自主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