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浪淘沙》(其一)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也是刘禹锡九首《浪淘沙》中的第一首。本单元主题是“保护环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围绕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的大意是: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浪淘沙》(其一)中气势磅礴壮阔的景致与神奇的想象是诗豪刘禹锡独特风格的体现,更是他在人生逆境中无畏困难、心中怀揣使命、永不言弃的心声表达。学好古诗,不仅理解诗句的意思,更要走近人物,懂得古诗文字背后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自学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是本校的学生在偏远山区,大部分孩子没有出过大山,知识面不够宽阔,更没有见过黄河,在理解诗歌存在片面性,有时不够深入,语言实践中缺乏感染力的表达。此外,本课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例如:我在本课插入黄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感受。通过回忆以往熟悉的描写黄河的诗句,在加深本课诗句的理解的同时,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目标: 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欣赏美景,寻找景物背后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2.欣赏美景,寻找景物背后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典诗词描绘祖国山川大地,秀丽风光孕育中华独特的文化。文字贯古今,书中藏乾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浪淘沙》(其一)。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浪淘沙》(其一)唐 刘禹锡。 二、解读诗题,走进古诗 1.师:《浪淘沙》读了诗题,请同学们猜一猜《浪淘沙》写的是哪里? 黄河,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全面。 2.师:再读诗题,你想到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1:我想到一条大河里面充满了沙子。 预设2:我想象了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大浪淘沙。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 诗题小结:浪淘沙原是六朝时期,歌咏淘金劳动者们在黄河边辛勤工作的民歌。到了唐朝时被收入为曲名,到了宋朝发展成了词牌名。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和白居易首创了《浪淘沙》这个曲名,依曲唱和,传遍古今。以《浪淘沙》为题的作品,往往都比较慷慨激昂。浪淘沙字字传神,淘尽泥沙,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读出画面感。 【设计意图:由诗题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快速进入古诗教学的语文情景中,为后面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吟诵古诗,读准字音 1.师:诵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地吟诵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师:读书时,脚放平,背挺直,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注意读书的姿势) 师:请同学读诗。“九曲黄河”的“曲”字为什么读一声qū呢? 预设1:因为指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图片。 师:这就是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蜿蜒曲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