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4.2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程内容对应课标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节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识别几种常见的地貌”和“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对于“识别常见地貌”,课标中将地貌与地形通用,从成因的角度划分不同的地貌类型,在教学中要涉及到地貌的含义、主要类型,还可以涉及到次一级地貌及其基本成因,但不作为重点。“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课标要求描述景观的特点要以形态和组成为主,包括地貌形态的类型、规模、色彩、次级地貌的组合等内容。 该课标侧重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行为动词为“识别、描述”,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或者户外环境下识别和描述相关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建立对地貌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但不必深究地貌的成因。有条件的应开展野外或户外地貌考察,没有条件则应该利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造观察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地球上的大气”和“地球上的水”内容之后,作为认识岩石圈的重要内容。“地球上的大气”和“地球上的水”的内容可作为理解地貌形成的前提知识。本节内容也与地理2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教材选取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作为学生需要识别的地貌类别,内容安排了对应地貌的基本概念,典型的次一级地貌、图片及相应的特征描述,并安排了相应的内容补充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该补充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地貌。 但教材中没有安排地貌的概念,海岸地貌的内容也相对简单,需要适当补充。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地形和等高线的基本概念,初步具备了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基本地形以外部形态作为划分依据,与本节课学习的“地貌”的分类依据存在明显差异,且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地质作用的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地貌的分类依据存在难度。 本节课程内容的要求“识别”“描述”比较简单,但学生并不了解地貌的基本特征,并未系统学习如何描述,因此该看似难度较低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此外,学生尚处于思维发展过渡的阶段,缺乏地理思维和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对于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地貌的成因、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利用案例等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内容和目标 1、结合图像、视频等相关资料,了解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基本概念、常见的次级地貌以及主要分布区,掌握如何从形态特征、颜色、次级地貌组合等方面描述其景观特征的基本地理技能,并学会根据景观特征等相关信息识别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2、结合图像等资料,了解地貌形成的作用力及其大致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地理要素在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地貌景观的特征如何形成。 3、结合图像资料,通过毛乌素沙地等具体案例,认识地貌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 结合图像、视频等资料,描述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及其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难点: 1、通过影响、视频等资料,归纳和描述地貌的景观特征 2、地貌的形成过程 3、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读图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探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闻:《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消灭“》 讲解新闻内容,提供毛乌素沙漠的位置信息,提出问题:毛乌素沙漠是如何被消灭的? 展示1984,2000,2020年毛乌素沙漠特定区域的卫星影像,带领同学体会数十年来毛乌素沙漠的景观变化。 提出问题: 1、毛乌素沙漠的景观属于哪一种地貌景观,其地貌景观有怎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