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3649

高中化学同步讲义(人教版必修第一册)4.2.1元素周期律(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4-12-19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958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中,学生,周期律,元素,4.2.1,一册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4.2.1 元素周期律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知识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效果检测 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问题探究 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分层训练 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1.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物、原子半径等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能够认识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能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结果。 2.通过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为例,能认识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3.通过对第三周期原子微观结构的变化到元素性质变化的推理过程,能够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重点: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 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2 2 3~10 2 1→8 8 11~18 3 1→8 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3~10号元素 Li Be B C 原子半径/nm 0.152 0.089 0.082 0.077 3~10号元素 N O F Ne 原子半径/nm 0.075 0.074 0.071 - 11~18号元素 Na Mg Al Si 原子半径/nm 0.186 0.160 0.143 0.117 11~18号元素 P S Cl Ar 原子半径/nm 0.110 0.102 0.099 - 变化趋势 同周期内自左至右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 主要化合价的变化 1~2 +1→0 3~10 +1→+5 -4→-1→0 11~18 +1→+7 -4→-1→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4.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思考与讨论】p102参考答案: 二、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第三周期为例) 1.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1)钠、镁、铝的金属性比较 (1)预测:钠、镁、铝同属于第三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逐渐增强,将会导致失电子能力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2)实验过程 ①实验探究:钠、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向反应结束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钠与冷水反应剧烈。化学方程式为2Na+2O2O=2NaOO+O2↑ 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少的无色气泡冒出,溶液变为粉红色 镁条与冷水反应缓慢,镁条表面有非常少的小气泡,入酚酞,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加热液体至沸腾后,镁与热人较快反应,镁条表面产生较少气泡,试管中溶液变红。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2O2OO2↑+Mg(OO)2 结论:金属性:Na>Mg ②实验探究:氢氯化铝、氢氯化镁分别和盐酸、氢氯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离子方程式 向试管中加入 2 mL 1 mol/L AlCl3溶液,然后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白色絮状Al(OO)3沉淀为止。将Al(OO)3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中 向一支试管中滴加 2 mol/L 盐酸,边滴加边振荡 向氢氯化铝中加入盐酸,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最后沉淀消失,溶液无色透明;离子方程式为Al(OO)3+3O+=Al3++3O2O 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 NaOO溶液,边滴加边振荡 加入氢氯化钠溶液,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最后沉淀消失,溶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