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二章 气体、固体和液体 第四节 固体 形 状 规 则 形 状 不 规 则 活动一: 观察生活中几种常见固体 白砂糖 味精 冰糖 松香 蜂蜡 石蜡 一、晶体和非晶体 热学 光学 力学 电学 活动二: 分组探究单晶体、非晶体物理性质的差异 分组实验一:探究方解石和玻璃砖光学性质的差异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普通折射 双折射 玻璃沿不同方向折射率相同 方解石沿不同方向折射率不同 分组实验二:探究蓝晶石和塑料片不同方向硬度的差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塑料片沿不同方向硬度相同 蓝晶石沿不同方向硬度不同 分组实验三:探究正方体石墨沿不同方向电阻的差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B C D D C B A 石墨不同方向电阻率不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四:探究单晶云母片和玻璃片不同方向导热的差异 玻璃沿不同方向导热性相同 云母沿不同方向导热性不同 非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是一样的。 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导热或导电性能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的光学性质不同,有些晶体沿不同方向硬度不同。 各向异性 各向同性 活动二: 分组探究单晶体、非晶体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实验结论: 在蓝晶石上沿不同方向刻线难易程度不同,顺着蓝晶石纹理方向刻线容易,垂直蓝晶石纹理方向刻线困难; 在塑料片上沿不同方向刻线难易程度相同.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晶体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确定的熔点; 非晶体融化过程中温度持续变化,没有确定的熔点. 活动三: 探究单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石蜡 海波 格物致理 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劳厄(1879-1960) 德国物理学家 晶体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0世纪70年代,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钍、铀原子的像。 物质表面的原子排列 1982年,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 单晶硅 二、晶体的微观结构 1、单晶体的微观结构特征 组成单晶体的物质微粒(分子或原子、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中整齐地排列、物质微粒的相互作用很强,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 2、对单晶体特性的解释 a、单晶体天然规则几何外形的解释 规则的微观结构决定规则的宏观外形。 b、单晶体各向异性的解释 不同方向微粒排列不同导致不同方向物理性质有差异。 c、单晶体确定熔点的解释 单晶体融化吸收的热量用来破坏规则的微观结构。 食盐晶体结构 方解石晶体结构 单晶体 多晶体 3、多晶体的微观结构 思考:多晶体有无各向异性?有无确定的熔点? 单晶体 多晶体 固 体 课堂小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固体球,若沿各条直径方向上的导电性能不同,则该球为单晶体 B.一块固体,若是各个方向导热性能相同,则这个固体一定是非晶体 C.一块固体,若有确定的熔点,则该固体必定为晶体 D.黄金可以切割加工成各种形状,所以是非晶体 只有单晶体才有各向异性,A项正确;多晶体和非晶体都具有各向同性,B项错误;只有晶体才有固定熔点,C项正确;黄金是晶体,切割后分子结构不变,仍然是晶体,D项错误。 解析: AC 牛刀小试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 ) A.破坏空间点阵结构,增加分子动能 B.破坏空间点阵结构,增加分子势能 C.破坏空间点阵结构,增加分子势能,同时增加分子动能 D.破坏空间点阵结构,但不增加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破坏空间点阵结构,因温度不变,所以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吸收的热量用于增加分子势能,内能增加. 解析: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