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8150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98480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一、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 军功 品行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门第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些阶段?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家国一体 ①提高军队战斗力;②打破贵族世袭,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①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③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一、选官制度 材料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纵横材料2:“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思考: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原因? 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人才的需求。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基于战乱时代的权宜之计。 西汉实行的察举制到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极大地阻碍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抑制大族,曹氏政权逐步加强了对选举的控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政府从而控制了舆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引发大量人口迁移,两汉以来的乡闾品评便无法执行。但人们还是承认乡闾认定这一办法的可靠性。所以一种权宜之计、折中的办法便应运而生了。在一个地区,由政府任命,在本乡之中选择出一个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的任务。 (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一、选官制度 材料1: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3.基于战乱时代的权宜之计。 选拔权力:中央 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迁移频繁,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标准:家世、德才 2.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选才范围:世家大族为主 选官方式:中正官(士族门阀)→评定等级→授官 九品中正制 4.察举制自身的弊端,不适应人才选拔的需要。 西晋后期异化 标准单一化:家世至上 选拔权力转化:中央到地方 特权垄断化:世家大族 曹魏时期,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