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排队问题》说课 立足情境,探索知识 目录 01 教材分析 04 教法学法 05 教学过程 06 板书设计 0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02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学段目标”中将小学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1~2年级,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在“1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认识两位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十进制及位值制计数法的启蒙阶段,还是认识100以内乃至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学生首次接触“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和数位表,同时为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准备。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奠基性,决定了它在一年级上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基于认数体系,整体把握教材,本单元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01 教材分析 《11~20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城中“数与运算”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石,又是数与代数内容的前期基础,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分析 《11~ 20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0的再认识,11~ 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分析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2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数大小、数序的理解,并感受数数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02 学生虽然认识11-20各数,但对数的意义理解不够,对于数的组成不能清楚表达。并且还缺乏对于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与理解。课本例6的出现,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0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序数含义的认识。 正确理解“之间”的含义,会用11~20各数顺序的知识解决求两数之间有几个数的问题。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能够借助数数、画图等策略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应用意识。 2 1 3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能运用数数、画图等方法解决与间隔数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与间隔数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确定相应的解题策略,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04 情境创设法 自主思考法 直观演示法 合作交流法 动手操作法 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开展了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 05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信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知道排队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新知教学做铺垫。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基数和序数,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之间”。 第二环节:游戏激趣,新课讲授 设计意图:通过动物角色扮演小游戏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强化对基数、序数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排队演示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之间”包含谁、不包含谁,帮助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为后面让学生理解题意埋下伏笔。 2.出示教材情境图,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