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之一,是基于班级管理反映出来的问题,即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有话好好说,说什么 怎么说 都是孩子可以借由语文课收获的成长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并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本文文言文知识虽多却没有难度,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为自己的阅读文本,解读文本打下基础,再通过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完全能够生成自己的对文本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完善自己的三观。 【写作背景】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作者介绍】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期,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题目解说】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中心思想】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