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42584

16.2《六国论》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155568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六国论,课件,32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苏洵 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作了高度评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纵横捭阖,雄奇道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作有《嘉祐集》。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这次宋军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形势却屈辱求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向辽输币、纳贡求和。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仁义不施” “不爱其民” 苏洵站在历史的角度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样说有道理吗?我们能从本文感悟到作者怎样的精神品格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六国论》。 六国为什么被灭? 杜牧 贾谊 新课导入 解题 《六国论》 ①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②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③标题含义:论六国破灭的原因 秦 赵 魏 韩 楚 燕 齐 秦 赵 魏 韩 楚 燕 齐 请同学们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几方面论证的?文章结构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 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lù)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yì),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ji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mí)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dài)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xuē)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