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看杂———表内乘法(一) 第2课时 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对口诀的编制结构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编儿歌—列算式—编口———寻找规律—口诀记忆—利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最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对于硬编口诀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儿歌的特点记忆编制口诀所需的数据,为编制口诀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2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在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3.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 情境 出示情景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看了骑单轮车的杂技表演,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观看一场顶杆表演,我们快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吧! 师:观察图片,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有5个人顶杆。 生2:每个杆上有2个人表演。 生3:每串有2个红灯笼,有4串。 生1:杆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2: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的情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提取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 探究 新知 动手操作。 出示问题: 讨论1 :竿上一共有多少人? 讨论2:3根竿上有几个人?4根、5根呢? 编写口诀 师:同学们都了自己的儿歌,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师:谁能来分享一下你们得到儿歌的过程呢? 师:同学们都很棒,通过摆小棒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师:这些乘法算式会有怎样的口诀?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出示动画,借助趣味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现规律,理解口诀 师:观察2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告诉老师:二三得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师:现在有个马虎的小朋友,忘记“二四得几”了,你能帮他解决吗? 记忆口诀 课件出示口诀,采取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看着课件集体读;可以让学生自己背;师生对口令;二人对口令;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对抗赛。 运用口诀,解决灯笼问题 师:求“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的?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及用的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呢? 师:一句口诀对应两个算式。 师:1×1=?它表示什么意义呢?可以编出什么口诀? 小结:看来,同学们发现了口诀里的小秘密,同时也掌握了记忆乘法口诀的小窍门。学生自己先背一背,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再背一遍。 生:1根杆上有2个人,2根杆上有4个人,3根杆上有6个人,4根杆上有8个人,5根杆上有10个人。 生1:3个2相加是6,加法算式:2+2+2=6,乘法算式:3×2=6或 2×3=6,所以三根竿上6个人。 生2:4个2相加是8,加法算式:2+2+2+2=8,乘法算式:4×2=8或 2×4=8,所以四根竿上8个人。 生3:5个2相加是10,加法算式:2+2+2+2+2=10,乘法算式: 5×2=10或 2×5=10,所以五根竿上10个人。 生: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 生1:竖着看口诀:第一列的数都是:2。 生2:竖着看口诀:第一列的数分别是:1、2、3、4、5。 生3:得数从上到下,依次加2。 生:表示3个2相加。 生1:二三得六,再加1个2,就是八 生2:二五得十,再减1个2,就是八。 学生多种形式记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