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45204

【语文优课PPT】第6课《芣苢》《插秧歌》联读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4234110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优课,PPT,6课,芣苢,插秧歌
    (课件网)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芣苢》 《插秧歌》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农事诗,穿越时空,感受先民的劳动状态和劳动精神。 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的第二单元,由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组成,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和劳动价值。 课前导入 “劳动最光荣” 学习目标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诚斋体”的特点。 理解诗意,着重分析两首诗的动词及表现手法。 想象劳动场景,比较两首诗情感基调的异同。 体悟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美德。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相关常识 《诗经》的由来 《诗经》 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诗经六义 内容 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植物名,即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 相关常识 功效 (fú yǐ) 利尿 清热 明目 祛痰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杨万里 吟诵诗歌 体悟劳动情景 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任务二: 赏析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任务三: 反复诵读, 概括朗诵技巧。 听朗诵音频,订正字音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周南》 《插秧歌》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户农家农忙时节辛勤插秧时的情形。 《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农家妇女采摘芣苢时的欢快场面。 朗读《芣苢》和《插秧歌》, 说说这两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01 共同主题:田间劳作 ②同时运用重章叠句,即简单诗句重复,着重于细节刻画,反复叙写劳动的过程,在不断地吟诵中表现劳动的美感。 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通过换用不同的动词,来展现她们的采摘过程; 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02 《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苢时的吟唱。 《插秧歌》以白描手法为主。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极富表现力;诗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 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再现情境,如亲历者娓娓道来。 两首诗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02 《插秧歌》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 《芣苢》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的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整齐匀称、朗朗上口;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轻重。 根据劳动者的身份和呈现的场景, 如何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