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小学苏教版 第一单元 0~5的认识和加减法 《认识=和>、<=》 《认识=、>和<》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和“>”“<”,会用这三个符号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并能正确地书写这几个符号。教材中选用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教学有了很好的起点,用小方块代替人,让学生利用一一对应方法,分别把跳绳人数、拍皮球人数和打篮球人数进行排列,使学生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还是同样多,感受有序排列的好处,用文字表示比多少的结果,用符号“=”和“>”“<”表示比多少的结果,认识并理解符号“=”和“>”“<”的含义,掌握“=”和“>”“<”读法和写法,引导学生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1. 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 “=”“>”“<”的含义以及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让学生比人数,探索出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经历从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 ,感知符号的功能 ,发展初步的符号意识。 重点:认识并理解符号“=”和“>”“<”的含义,会用符号“=”和“>”“<”比较1~5各数的大小。 难点:正确区分“> ”和“< ”。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会做哪些体育活动呢? 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由说一说。 出示图片: 师:看看这些活动你们都玩过吗?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一说。 师:今天有一群小朋友也在操场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什么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效果评价: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玩什么?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一说。 师:数一数,跳绳的有几人?拍皮球的有几人?打篮球的有几人? 学生独自在书本上数一数,然后自由说一说。 生:跳绳的有3人,拍皮球的有3人,打篮球的有5人。 效果评价:生生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师:那么跳绳的人数多还是拍皮球的人数多?请同学们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同桌之间合作,用学具卡片摆一摆,比一比,然后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再合作摆一摆,比一比,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效果评价:生生互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与点评和指导。 师:老师用小方块代替人,我们一起看一看,跳绳的人数多还是拍皮球的人数多? 教师边讲解边同步图片: 师:通过一一对应比较,现在跳绳的人数和拍皮球的人数是多少? 生:都是3 师:都是3,那么也就是说跳绳的人数和拍皮球的人数同样多,那么3和3有什么关系? 生:3和3同样多。 师:同样多这个说法在数学上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那就是“=”,它的名字是等号,读作等于。 师:(板书:3=3)那么这个等式应该怎么读呢? 生:3等于3。 师:是的,在“=”两边的数是一样的,表示这两个数相等。 师范读,生跟读:“=”(等号)读作等于,3等于3。(板书:3等于3)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得出“=”是表示两边数量相等的符号,发展初步的符号意识。 效果评价:生生互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与点评和指导。 师:你知道“=”的写法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书写“=”课件,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自由说一说。 师小结:在日字格的横中线的上、下各写一条线,上下两条线要一样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效果评价:生生互评,通过观看同学们的书写作品,可以促进他们的书写进步。 活动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