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54083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22064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西汉,建立,文景之治,课件,22张
  • cover
(课件网)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及其作用。 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认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时间: 交战双方: (一)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结果: 垓下之战,刘邦大败项羽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典故: 鸿门宴、暗度陈仓、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思考:为什么刘邦能够战胜项羽? 项羽 刘邦 贵族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拥兵40万。 布衣出身,当过泗水亭亭长,拥兵10万。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刘邦率军到威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刚愎自用 依赖武力 收揽人心 善用人才 失民心 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拓展探究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推翻秦朝统治 农民阶级 反抗秦暴政的秦末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争夺国家统治权 封建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 长安(今山西西安) (二)西汉建立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一)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原 因: 首要问题: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亡盖臧:没有可盖、可藏之物,即无积畜、无剩余),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王朝的统治 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国家贫困,社会动荡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一)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二)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目的 含义: 目的: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休养生息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黄老之学 “黄老”是流行于战国、汉初的道家黄老学派。其中的“黄”, 是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是指老子。黄老之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有选择地吸收了法、儒、阴阳诸家的一些思想内容,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避免烦扰民众,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以安定。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而是主张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恢复和发展的干预,因此符合自秦末以来长期战乱、经济凋敝、上下渴望安定的社会需求。黄老之学受到汉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汉初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三)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及作用 1.增加农业劳动力 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释放奴婢为平民 2.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农民的赋税,十五税一 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