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57938

1. 春 第2课时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五四学制2024)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12274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时,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编版
  • cover
(课件网) 1 春 第二课时 1.运用修辞,描写生动。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如:结尾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些比喻新颖、贴切,富有表现力。 特色总结 特色总结 2.结构精美,脉络清晰。 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略写“盼春”“赞春”,详细描绘五幅春日图景,画面之间衔接自然、紧凑,层次清楚,又富有变化。 3.情景交融,特征鲜明。 作者运用含情的画笔,抓住景物特征,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彩,使得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特色总结 特色总结 4.巧用感官,具体形象。 在描绘春风图时,作者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春风,把春风里的各种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使得抽象的春风变得具体形象,可感可知。 1.[重点] 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主要是怎样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 (1)调动多种感官。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悦耳。 课文全篇探究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从正面描写春草嫩绿、充满生机的特点。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孩子们的活动从侧面表现出春草的可爱。 (3)虚实结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眼前的实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联想到的景色,突出了花的香味浓郁。 课文全篇探究 2.[难点] 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1)生动形象,避免抽象叙述。如:不说“春天来了”,而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变抽象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2)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生趣,也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课文全篇探究 (3)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 (4)口语化,多用叠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运用叠词,以风衬草,给人以柔和的感受。 课文全篇探究 多感官角度写景 讲解:多感官角度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运用:以描写栀子花为例,理解如何运用此方法: 一法 颜色 昆虫 形态 手感 远、近 花瓣 视觉 听觉 触觉 味觉 多感官 角度 嗅觉 一课一法一练 多感官角度写景 一课一法一练 调动多感官写景,可以这样来表述: 眼 视觉:看上去,是……( 形状、颜色),像以前见过的…… 耳 听觉:听起来,是……( 声音),像以前听到的…… 口 味觉:咬上一口,是……( 味道),像以前吃过的…… 鼻 嗅觉:闻起来,是……( 气味),像以前闻到的…… 手 触觉:摸上去,是……( 感觉),像以前摸过的…… 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一般。 一课一法一练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