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第1课时 谈读书 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检查预习 1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卷网-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素材积累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 论 驳 论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批驳论证来驳倒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2 生难字词 (1)字音 怡情( ) 统筹( ) 藻饰( ) 狡黠( ) 咀嚼( ) 诘难( ) 聪颖( ) 滞碍( ) 要诀( ) 豁然( ) 练达( ) 涉猎( ) 劝诫( ) 吹毛求疵( ) 味同嚼蜡( ) 开卷有益( ) 高谈阔论( ) 狂妄自大( ) yí chóu zǎo xiá jǔ jué jié nàn yǐng zhì jué huò liàn shè jiè cī jiáo juàn kuò wàng · · · · · · · · · · · · · · · · · · · (2)词义 【怡情】 【傅彩】 【诘难】 【滞碍】 【文采藻饰】 【味同嚼蜡】 使心情愉快。 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诘问,为难。 不通畅。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读书”的话题提出了哪些观点。读的时候,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并将这些句子分类,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的。 论述读书的目的。 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 论述读书的作用。 3.依据上面的归纳,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从“读书足以怡情”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皆有特药可医”): 探讨读书的目的。 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探讨读书的作用。 精读第一层 1 精读课文 精读第一层,回答问题。 (1)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哪几种不同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