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渔家傲·秋思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的名篇。 我们曾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 检查预习 1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承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素材积累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4)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整体感知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评价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秋景,你会用哪个字———异”。细细品读词句,感受秋思之“异”。 点击音频播放 一、身临其境赏“异”景 1.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季来临,大雁南飞避寒,本是大自然的规律,可词人却说它“无留意”,毫无停留、留恋之意,烘托出边地环境的苦寒。大雁不愿停留尚且能南飞,戍边的将士呢,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2.“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连角起”点明当时一种怎样的状况? 秋风呼啸,羌管悠悠,战马悲鸣,连同着阵阵号角声,点明战火未熄,战事未停的现实。 3.同学们想象一下,“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极目远眺,看见的是莽莽群山,无边无际,狼烟直上,落日西沉,何等壮阔雄浑,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雄浑壮阔的画面中,却有一座孤城紧闭,雄浑中增添了一份苍凉。 “孤城闭”暗示当时边塞处于什么状况之下? 暗示戒备森严,敌众我寡,危机四伏。 身处边塞,秋季自然是异常苦寒,连大雁都不愿意停留;边声四起,却伴有连连号角声,硝烟弥漫;长河落日的壮阔中,却有一座孤城紧闭,危机四伏,这都构成了边塞秋季最奇异、独特的风景。 4.“浊酒”“燕然未勒”寄寓了哪些情感? 一杯浊酒与相隔万里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联系后句,“燕然未勒”,读到的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但功业未成,边患未平,硝烟弥漫,危机重重,这都凝聚成浓浓的悲与忧,也都融化在那一杯浊酒之中。 5.“羌管”有何作用? 边塞特有的乐器,声音悲戚。月色如霜,寒霜满地,是谁吹响了这如泣如诉的羌管?渲染出浓郁的忧愁与悲伤。 品读下片,选择最触动你的一句,体悟词人的情感。 二、咬文嚼字品“异”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凸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 “浊酒”与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对比,突出戍边之辛苦。 联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其实“浊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