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7279

11《短文二篇》课件

日期:2025-05-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6896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短文二篇,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素养目标 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 指引 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 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烘托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过了几年有职无权的闲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答谢中 书书 总——— ①_____ 分 四季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_____ 青林翠竹 朝夕景色 ③_____ ④_____ 总———欲界之仙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记承天 寺夜游 欣然起行 时间:⑤_____ 地点:⑥_____ 缘由:⑦_____ 同游者:⑧_____ 庭中月色:⑨_____(描写) 心境:⑩_____(议论) 情景 交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月色入户 张怀民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新课导入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字词梳理 tuí yuè yù qǐn yǔ suì zǎo xìnɡ bǎi yuán 夕日欲 颓 沉鳞竞 跃 与 其奇者 未 寝 相 与 遂 藻 荇 竹 柏 猿 答谢中书书 整体感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精读细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