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7303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16611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素养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行文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学法指引 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 1.概念: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2.特点: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1.作者简介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希望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背景简介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文章,警示每一个中国人,谨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佑世界和平! 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 和平 第1段:由①_____引出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2~3段:不同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全世界的正义之士②_____ _____ 日本右翼分子③_____ 国家公祭鼎铭文 死难者 否认历史 仍以不同方式纪念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 和平 第4段: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④_____ _____ 第5~6段:沧海桑田,南京从“⑤_____”变为“⑥_____”,呼吁大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恐怖之城 和平之城 事实也不会 新课导入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杀 lù 戮 dǐng 鼎 宝 国 殇 shāng miǎn 缅 怀 cuàn 篡 改 yì 呓 语 hàn 捍 卫 zhōng 衷 初 huán 寰 惨绝人 悼 dào 念 dùn 遁 形 shǐ 矢 志 字词梳理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 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 部。贯,贯穿。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阐明国家公祭的目的———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第二部分:(2—4)用具体事实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径,并指出国行公祭,警钟长鸣。 第三部分:(5、6)以南京成为“和平之城”,表明中国立场———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