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9676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18张PPT)

日期:2024-12-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10367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8课,社会主义,发展,挫折,课件,18张
  • cover
(课件网)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标: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在地图上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越南 拉美一国:古巴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数量增多、实力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苏联模式的推广 面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美国如何应对?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实行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目的 成立 作用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③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又是如何应对呢?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三)中苏关系的发展 中苏建交 1949.10.1 1949.10.3 1949.12 1950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缔结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使新中国在帝国主义包围下有了一个依靠,为新中国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一)背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 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主要农畜产品产量 年份 谷物 肉类 奶类 鸡蛋 1913 540.2 31.4 184.7 74.8 1928 475.0 31.8 200.9 70.0 1940 492.7 24.2 173.1 62.9 1950 447.1 27.0 194.4 64.4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长期实行苏联模式有何弊端? “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物” “永远不犯错误的理论家” 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个人崇拜严重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二)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访华。 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避免核战,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 改革重点:农业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 结合相关史事、课本,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问题:“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 材料一:P84相关史事 材料二: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 ———1964年《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①苏联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领域崎岖的重大成就,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D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