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4)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有一种凄凉感;下片应把握好词人悲怆、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 过片 词大多是分片的,片与片之间的转换,称为“过片”。以双调词而论,上片与下片一般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则各有侧重。上片与下片之间的过渡,既要换头另起新意,又不能断了词曲的脉络。如本课前两首词,都做到了这一点。 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zhàng qiāng mèi lè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 ( ) 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动词,生白发;流泪 · · 整体感知——— 文言知识积累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之意。 题目,点明季节。“思”,忧思之情。 词牌名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点明了地点。 点明了时间。 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异”字突出了边塞秋景与中原风光的不同,实际上是写边塞天气寒冷,与词人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塞的荒凉和将士们戍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