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86039

5.2.2氨和铵盐(课件 教案 学案,三份打包)

日期:2024-12-19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76915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5.2.2,铵盐,课件,教案,学案,三份
    基础课时5 氨和铵盐 学习目标 1.能从物质类别、氮元素价态的角度,认识氨、铵盐的性质与转化。2.会设计实验,如氨的性质实验、制备实验,铵盐的性质实验及铵离子的检验等,实现氨的转化与生成。认识氨气、铵盐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氨的性质 (一)知识梳理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无色 有刺激性气味 气体 比空气的小 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1∶700) 较低,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氨气的化学性质 被氯气氧化:2NH3+3Cl2===N2+6HCl(或8NH3+3Cl2===N2+6NH4Cl) (2)氨水的化学性质 3.用途 (1)氨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2)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重要原料。 (二)互动探究 仔细观察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问题讨论】 问题1 图甲装置(其中胶头滴管及烧杯内均盛有水)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内盛满干燥的NH3,引发水上喷的操作和原理是什么 提示 操作是把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再打开止水夹;原理是氨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 问题2 若只提供图乙(烧瓶内充满NH3,烧杯内盛有水)装置,请设计引发喷泉的两种方法,并解释原理。 提示 方法一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NH3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 方法二 在烧瓶外壁使用制冷剂(液氨、液氮等),冷却一段时间,打开止水夹。原理是烧瓶受冷后气体收缩,压强减小,使锥形瓶内的水上升,氨气溶于水后又产生负压,从而引发喷泉。 问题3 若图甲装置中烧瓶内放二氧化碳气体如何进行喷泉实验 换成氯气呢 提示 将烧杯内的水换成NaOH溶液,无论二氧化碳还是氯气均可以产生喷泉。 问题4 在图丙装置中,如果在锥形瓶中加入合适物质也能产生喷泉。列举一组你认为可以加入的物质并分析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碳酸氢铵与稀盐酸等(合理即可),二者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从而增大了锥形瓶内的压强,产生喷泉。 【探究归纳】 常见能形成喷泉实验的组合 气体 NH3 HCl SO2、CO2、NO2、Cl2 NO2和O2 吸收剂 水或盐酸 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水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氨水和液氨不同,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B.氨水显碱性,溶液中只有OH-,没有H+ C.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NH3+H+===N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答案 A 解析 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所有水溶液中都会同时含有H+和OH-;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产生白烟;NH3+H+===N中,无电子转移,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如图所示是NH3的两个性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个实验均说明了NH3是碱性气体 B.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易挥发 C.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易溶于水 D.两个实验均表现了NH3是还原性气体 答案 A 解析 喷泉实验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一水合氨弱碱溶液,烧瓶中溶液变红色,证明氨气是碱性气体。实验二证明浓氨水易挥发,氨气遇到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证明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两个实验均说明了NH3是碱性气体,故A正确;实验一表现了NH3易溶于水,而不是易挥发,故B错误;实验一表现了NH3易溶于水和水溶液呈碱性,实验二体现氨气的挥发性和碱性,故C错误;两个实验中都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无氧化性和还原性的体现,故D错误。 3.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分别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液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不能确定 答案 C 解析 可假定烧瓶的体积为V,此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为Vm,则NO2喷泉实验后,根据反应3NO2+H2O===2HNO3+NO可知,生成溶液的溶质为HNO3,其物质的量为,形成溶液的体积为,可计算出其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mol·L-1,同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