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对于“长方体的体积”这一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体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第一课时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让学生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圆柱、圆锥等其他立体几何图形体积等知识做了重要铺垫。 三、学情分析 (一)共性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本课前学生已经会用数体积单位正方体的个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体积,知道了物体里包含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几。对于体积的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二)个性学情 通过前测,发现部分学生虽然已初步形成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的计算方法的认识,但对于为什么这样算不得而知。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生探究时,应注重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对其方法的理解,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才会灵活运用。 四、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2.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 能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2.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二)难点 1.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中长、宽、高的含义,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 2. 能灵活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在遇到形状不规则物体时,能通过转化等方法求出体积。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 展示图片: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如包装盒、书柜、冰箱等,并标注出它们的长、宽、高尺寸(数据可暂不显示)。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形状的。大家看这些物体(指向图片),你们能想象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要知道这些长方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体积,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1.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那怎样用体积单位来测量长方体的体积呢?大家可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棱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每个小组若干个),用这些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你们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记录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