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86725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4-12-22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332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2024,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1课时
  • cover
《地球的运动(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或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演示和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等,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从而建立起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聚焦于地球的自转运动。教材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地球自转的定义、绕转轴、方向和周期等基本概念,为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奠定基础。教材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诸多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旨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加深对地球自转意义的理解,体现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好奇,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地球自转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较为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能感知到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太阳东升西落等,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实例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地球自转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四、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清晰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24 小时,即一天)。 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与昼夜现象产生的关系,以及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 能够结合实例,详细阐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如不同经度地方时的不同,并能简单计算地方时的差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 经历小组合作演示地球自转、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地球自转奥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环境、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意识。 五、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熟练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准确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并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释。 2. 难点 从地球自转的原理出发,理解不同地区时间差异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六、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展示图片:呈现一幅浩瀚宇宙中地球的图片,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场景。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着。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人坐在地球上不动,却能日行八万里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