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 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 者 简 介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羁居长安。诗人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背 景 链 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指长安。 【品析】 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破:陷落。 jiàn 诗 歌 解 读 鸟惊心 诗句大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 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赏析点拨】 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残破不堪的地步,实在令作者痛彻心扉。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颔联在上联描写的基础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对离别的伤感,字字痛彻心扉,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品析】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珍贵。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sāo 相当,值。 抓,挠。 稀疏。 简直。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zān 诗句大意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 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骚头思考,白发越骚越短、越少,简直插不 了簪了。 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连三月”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运用了夸张手法, 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于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 消息的焦虑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5.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结 构 梳 理 春 望 翘首望京 国都破———草木深(见) 花溅泪———鸟惊心(感) 思念家人 烽火连———家书少(盼) 白发———不胜簪(思)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主 旨 概 括 课外扩展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古七律第一”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