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杜甫 春望 ———国乱书幽愤,泪溅思故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疾苦, 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 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存诗1400多 首,有《杜工部集》。 诗人简介 课前导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岂闻一绢直万钱! 忆昔(其二) 杜甫 公元755年,安禄山携部下史思明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 惊天之变,猝不及防,叛乱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撼了太平已久的大唐帝国。 潼关失守后,72岁的唐玄宗仓皇出逃。次日,长安沦陷,流光溢彩的长安城,顷刻间化为一片火海,生灵涂炭。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持续时间:8年 战前人口:5300万(开元盛世) 战后人口:1700万 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安置好妻儿,不顾安危,前去投奔,想要再有一番作为。 结果,在投奔灵武的途中,杜甫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创作背景 次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诗歌诵读 / / / / / / / / / / / / sāo zān 理解诗意 国 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 。 国都,京城,这里指长安 诗 文 大 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茂盛 理解诗意 感时 花 溅泪,恨别鸟 惊心。 为时局感伤 诗 文 大 意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流泪 怅恨离别 理解诗意 烽火 连 三月,家书 抵 万金。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接连 值,相当 诗 文 大 意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理解诗意 白头 搔 更短 ,浑 欲 不 胜 簪。 用手指轻轻地挠 简直 将要 禁得起 诗 文 大 意 愁绪缠绕,挠头思考,白头发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了簪子了。 整体感知 这首诗题为《春望》,作者都“望”见了什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长安城(沦陷) 草木(深) 花(溅泪) 鸟(惊心) 烽火(连延) 白发(稀疏) 诗歌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将“国破”与“城春”对照来写,有什么作用?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色调相反,诗人在此对举,从而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强烈地地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满目疮痍之态,触目惊心,写尽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草茂人稀,物是人非,满怀凄然,表现了荒无人迹的凄凉。 诗歌鉴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中的“溅”、“惊”,历来有两种解释: ①这是将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 ②这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理解1:赞成第一种。 这里是运用了移情于物的写作方式,将花、鸟拟人为“感”和“恨”的主体。这样一来,花鸟也成了“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来衬托诗人的心情。 诗歌鉴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中的“溅”、“惊”,历来有两种解释: ①这是将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 ②这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你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