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工作生活了30年。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前夕,他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南京沦陷后,他不顾危险,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他和十多位国际友人在不足4平方千米的安全区内拯救了25万中国平民的生命。他所著的《拉贝日记》以第三方视角记录了日军在中国特别是南京的暴行,成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人物扫描 新课导入 国礼瓷 一、忆国难:七七事变烽火起 1937年夏季在北平郊区卢沟桥发生所谓的“中日摩擦”时……后来天津也遭厄运,去北方的铁路因此而中断,造成了不便。 ———《拉贝日记》 时间 地点 经过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 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拒,随后炮轰我军防地。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忆国难———七七事变烽火起 问题1:“中日摩擦”指什么事件? 材料一:1937年6月,东京军政界消息灵通人士中之间,就盛传:“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 ———日·《今井武夫回忆录》 材料二:“当时接到报告,失踪的士兵(志村)已经回来了,没有异状。“ ———东京《朝日新闻》 蓄谋已久的阴谋 七七事变后,日本民众为日军出发侵华而欢呼 问题2:为什么说日军是“借故”? 一、忆国难———七七事变烽火起 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 平津铁路 2.抗争 一、忆国难———七七事变烽火起 问题3:为什么日军选择在卢沟桥挑起事端? 战略位置重要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读图方法: 1看标题 2看图例 3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图片内容 驻宛平的中国第二十九军,奔赴卢沟桥应战。 29军在卢沟桥奋起抗击日军的进攻 一、忆国难———七七事变烽火起 材料三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材料二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系于国家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忆国难———七七事变烽火起 材料一 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寸土都不许———…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假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 ———卢沟桥战地总指挥、第37师师长冯治安 问题5:七七事变后,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什么态度和精神? 《卢沟桥歌》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日军列队通过北京正阳门箭楼 战后的北平 战后的天津 战后的天津 问题6:七七事变的结果? 一、忆国难———七七事变烽火起 二、凝国魂:全民抗战御外侮 问题7: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是何态度?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1937年7月17日庐山谈话 共赴国难 二、凝国魂———全民抗战御外侮 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023年·江苏苏州)下图是创作于1937年的漫画《现在,我们一致对外吧》。对该画作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抒发对消极抗战的不满 B.表达对团结抗战的支持 C.体现对日寇侵华的谴责 D.蕴含对重庆谈判的期待 B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 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