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5.地球(教学教案)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科学思维:※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 探究实践:※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态度责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重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难点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 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1)天圆地方说。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天圆地方说”,又名“盖天说”。汉代以前,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2)不平说。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3)浑天说。 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而是浮在水中;后来,认为地球浮在空气中,因此有可能是回旋浮动。“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地球上。白天,太阳升到我们面对的这边来,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夜晚,太阳落到地球的背面去,星星升上来。如此周而复始,便有了日月星辰的出没。 (4)球体说。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他还总结出科学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夜面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极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5)其他假说。 古巴比伦人把大地想象成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认为大地是身披植物斜卧的男神,天空是一位由大气之神托着的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在天空中往来穿行;古希腊诗人荷马把大地想象成一个盾形的大盘子,河流和海洋从四周围绕着大地,天穹就像扣在盘子上的铜碗。 2.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古代人最初往往会凭借直觉想象,甚至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来揣测地球形状。那时人们的这些认识都是没有依据的猜想,是不科学的解释。 但是,人们根据海面上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以及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这些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设计意图: 虽然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但对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并不清楚。学生不仅要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要了解在今天的人们看上去是一个很普通的事实,其实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 活动二 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