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6.月球(教学教案)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科学思维:※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探究实践:※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重点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难点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尤其是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月球环形山的相关内容。从最初先民用神话故事描述对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来人类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罗计划”登月,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实验,人类对月球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神话阶段、观测阶段和登陆阶段。 第二部分,通过三个动手活动展现人类对月球的研究。第一个活动是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向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在沙盘里留下的痕迹;第二个活动是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通过观察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石子坑而形成的阴影变化来理解人类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情景;第三个活动是模拟月相成因,通过模拟活动了解月球能反射阳光,由于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 第三部分,通过阅读了解月球概况以及人类登月探索的意义。这里强调月球是一颗卫星,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阳光,以及月球上恶劣的环境。 第四部分,具体着眼于月相变化,通过连续观察月亮,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认识环形山的形成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 (1)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 (2)最初科学家认为月球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3)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基于观测证据得出大部分环形山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结论。 如何证实这种观点呢?可以设计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 本活动建立在学生对月亮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人类对月球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识,意在拓宽学生对月球的认知。 活动二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实验目的:了解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实验猜想:环形山是小行星撞击在月球表面形成的。 实验材料:比较深的盘子、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 实验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3)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现象: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丢下相同大小的石子时,高度越高,形成的坑越深。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坑越大。 实验分析:由于石子的大小不同,在重力的冲击下,留在沙盘上的坑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坑,这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非常相似。 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流星体撞击形成。 2.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环形山”。 实验步骤:(1)在撞击实验完成后,保留沙盘不动。 (2)用手电筒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 实验现象:我们能够观察到当光直射到石子坑时,能照亮“环形山”;而斜射时,只有部分“环形山”被照亮,其他部分为影子。 实验结论:当光直射“环形山”时,没有影子,全部被照亮;当光斜射“环形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