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99732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6+3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178856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5.1,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课件网) 魏征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以谁为镜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01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02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03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素养目标 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 明·王船山 《读通鉴论》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 —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千古佳话 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知人论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 在这一盛世中,有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征与李世民。 让我们通过《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征,学习他的勇气担当与劝谏艺术。 知人论世 魏征(580 —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知人论世 背景链接 贞观十一年(637),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唐朝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 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 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 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 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题目解读 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知识补充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 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知识补充 本文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