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 赵 齐 魏 韩 秦 楚 越 新课导入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 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语 01 通过品读语言,掌握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0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03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二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1009-1066) 作者简介 当年苏老泉, 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 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 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第8篇。 作者简介 四川眉山三苏祠 三苏纪念馆 作者简介 唐代: 韩 愈 柳宗元 宋代: 欧阳修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王安石 曾 巩 常识积累 战国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国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战国背景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战国背景 韩魏楚以地赂秦 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北宋疆域示意图 战国疆域示意图 战国背景 分裂割据、割地求和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