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通过前面对溶液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溶液是一种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的混合物,并且知道溶质、溶剂的种类不同时,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在此基础上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还能让学生学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和转化方法,理解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原理,为后面溶解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教学重点: 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药匙、烧杯、酒精灯、铁架台、陶土网、烧瓶等,蒸馏水、硝酸钾、乙醇、氯化铵、高锰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等。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天气预报瓶》。 通过天气预报瓶,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溶液的相关知识。 1.天气预报瓶为什么能够预报天气 2.天气预报瓶中都装了什么 3.天气预报瓶中的溶剂是什么 溶质是什么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那为什么天气预报瓶底部会有剩余固体 让我们以硝酸钾为例,研究一下。 观看视频《天气预报瓶》。 回答问题: 1.和瓶内所盛放的物质有关。 2.蒸馏水、硝酸钾、乙醇、氯化铵等。 3.溶剂:蒸馏水;溶质:硝酸钾、乙醇、氯化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回忆巩固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任务一 认识“天气预报瓶”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1】 观察演示实验(1) 演示实验(1):硝酸钾能否在水中无限溶解 室温下,在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如图)。再往烧杯中继续加入5 g硝酸钾,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1.实验过程中哪些因素没有改变 2.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无限溶解,因此烧杯底部会有剩余固体。 【总结】 我们就将这种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过渡】 如果向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高锰酸钾能否继续溶解 观察演示实验(1)。 回答问题: 1.实验过程中,温度和溶剂的量没有改变。 2.得出结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 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初步认识影响溶液饱和的因素有温度和溶剂的量。 【活动2】 观察演示实验(2) 演示实验(2):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讲解】 通过实验可知,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另一种溶质,所以在描述饱和溶液时,一定要说清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那么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 思考,得出结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强调“这种溶质”的必要性。 【活动3】 课堂游戏连连看 判断下列两杯已经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一杯饱和、一杯不饱和) 【过渡】 通过以上活动,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那么请同学们试着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的。 初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并进行连线。 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任务二 探究“天气预报瓶”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活动4】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向盛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