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 第2课时 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物理性质,但物质的溶解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并不知道,为此,学习溶解度知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通过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还能学习从定性与定量的视角描述溶液的思路方法。另外,通过对溶解度曲线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硫酸铜溶液、稀硫酸、氯化钾、水,烧杯、药匙、玻璃棒、坐标纸等。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展示】 硫酸铜、稀硫酸两瓶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并让学生说出溶液中的溶质。 【提问】 什么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强调概念中“温度”“同种溶质”两个关键词。 【提问】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有哪些 【提问】 生活中打开可乐瓶盖后,为什么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饮用可乐后为什么常会打嗝 带着这两个问题,从本节课中寻找答案! 回忆旧知,回答。 倾听、思考。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新旧知识联系紧密。 任务一 认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观察实验:氯化钾的溶解 实验证明:在2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34 g氯化钾。 算一下,由此可得氯化钾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其中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过渡】 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物质溶解的限度。 【活动1】 观察实验:氯化钾的溶解 观察,思考,回答。 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进行铺垫。 1.溶解度的定义 【指导阅读】 教材P40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指导提炼】 固体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1)一个条件:一定温度; (2)一个标准:100 g溶剂; (3)一个状态:饱和状态; (4)一个单位:“克(g)”。 认真阅读,并勾画知识要点,归纳。 整理笔记,理解概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2.溶解度的含义 【指导分析】 “氯化钾在20 ℃时的溶解度是34 g”这句话的含义。 【指导练习】 进一步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 练习1: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9 g。其含义是该温度下100 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此时溶液质量为 g,且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练习2:在温度为T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a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g,2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g,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 g。 【合作交流】 已知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9.2 g,则60 ℃时将80 g硝酸钾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思考,回答。 先思考,后小组交流,由小组长展示解题过程。 以学定教,在习题中巩固知识。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指导阅读】 阅读教材P41内容。 (1)溶解性:通常指物质 。 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2)溶解度:衡量物质 的物理量,通常用具体数表示———定量表示法。 阅读,理解、辨别相关概念。 了解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任务二 认识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指导阅读】 阅读教材P43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气体溶解度是指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 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指导提炼】 气体溶解度的五个要素。 (1)两个条件:温度、压强; (2)一个标准:1体积溶剂; (3)一个状态:饱和状态; (4)一个单位:体积。 【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