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苻坚的愿望能否实现?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氐族建立了前秦统一了北方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时间/人物 交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成语 结果 特点 影响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383年/苻坚 前秦 VS 东晋 87万 VS 8万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 ◆思考: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与南朝对峙,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鲜卑族) ●从小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民族融合的推手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游牧为主 农耕 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生活方式 逐水草而居 定居 思考:北魏孝文帝时面临哪些难题? 难题②: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如何摆脱统治危机? 难题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平城 洛阳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措施 2.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 材料一 (孝文帝)“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异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收《魏书》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措施 目的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迁都洛阳(494年) 说汉语; 穿汉服; 用汉姓; 通汉婚。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族拓拔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推行汉化 ◆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影响?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北魏后期,来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