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11795

【课堂无忧】2.6 月球 课件(35张PPT)+素材

日期:2025-04-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5248191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无忧,月球,课件,35张,PPT
    (课件网) 第6课 月 球 (苏教版)四年级 下 01 核心素养 内容总览 02 探究新知 03 课堂练习 04 活动手册 05 课堂总结 06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01 02 ※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03 科学观念 04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重点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难点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探究新知 活动一 认识环形山的形成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 探究新知 (1)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 (2)最初科学家认为月球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3)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基于观测证据得出大部分环形山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结论。 如何证实这种观点呢?可以设计模拟实验。 探究新知 天文望远镜 探究新知 活动二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实验目的:了解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实验猜想:环形山是小行星撞击在月球表面形成的。 实验材料:比较深的盘子、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 实验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3)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 探究新知 实验现象: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丢下相同大小的石子时,高度越高,形成的坑越深。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坑越大。 实验分析:由于石子的大小不同,在重力的冲击下,留在沙盘上的坑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坑,这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非常相似。 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流星体撞击形成。 探究新知 2.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环形山”。 实验步骤:(1)在撞击实验完成后,保留沙盘不动。 (2)用手电筒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 实验现象:我们能够观察到当光直射到石子坑时,能照亮“环形山”;而斜射时,只有部分“环形山”被照亮,其他部分为影子。 实验结论:当光直射“环形山”时,没有影子,全部被照亮;当光斜射“环形山”时,有影子,部分被照亮。 探究新知 了解月球环形山 探究新知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探究新知 认识月球 1.认识月相。 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月相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周期为农历的一个月。 2.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 实验目的:明确月球公转时,“月相”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排球、暗房、灯、记录单。 探究新知 实验步骤:(1)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把落地灯放在房间中央并打开。 (2)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3)原地转动身体(逆时针转动),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探究新知 (4)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实验现象:球面上被光照亮的部分在不断变化。球体不发光,也不透光,能挡住灯光。开始时,球面是暗的,然后人原地转动,让球始终在身体前方,球面变亮的面积不断变大,直到全部被照亮;继续转下去,球面变亮的面积又不断缩小,直到全部变成暗面,人回到原来的位置。 探究新知 实验分析: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当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一眼睛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因此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 实验结论:月相在不断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