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12017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

日期:2025-04-2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9次 大小:544868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教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 课题名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知道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知道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知道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对观察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苣叶); 学生准备:尺子、观察计划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展示物品图片(蚕丝被、丝绸)并提问:你知道这些物品的原料来自于哪里吗?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并发言。 2.教师小结:这些物品的源头和蚕有关,而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蚕宝宝吧!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先借助蚕丝被和丝绸引发学生对来源的思考,顺势引导到蚕 也是从卵开始它的生命历程的,由此揭示本课课题,意识到蚕卵孕育 着新生命。 探索新知 (一)观察蚕卵的外形特征 1.教师展示观察材料并布置任务: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观察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先粗观察,比如用眼睛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再细观察,比如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细致观察细节和大小。 3.教师抓住尺子工具提问:蚕卵那么小,该怎么测量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测量方法:先测量排成一行的几粒蚕卵的长度,再除以粒数,就得出一粒蚕卵的长度。 4.教师图片中的羽毛提醒学生:刚出壳的蚕宝宝很弱小,不能用手去捏。如果想让它挪地方,可以用洗净的干毛笔或羽毛轻轻帮助它。 5.教师提醒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①保护好蚕卵的安全,不要让观察工具伤害蚕卵。 ②边观察边记录。 6.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任务,教师边播放观察视频供学生参考,边巡视指导学生。 7.教师邀请2-3组学生分享各自记录观察到的蚕卵。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形态 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到活动手册上。而图文结合的记录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描述事物主要特征、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 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教师借助蚕卵到蚁蚕的过程,科普孵化的概念:孵化是指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 2.教师谈话:那接下来咱们要想长期观察蚕宝宝的成长,就需要给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教师提问:你知道蚕宝宝平时吃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蚕宝宝吃桑叶。养蚕的桑叶要新鲜、干净,桑叶上的水分要擦干,否则蚕宝宝吃了容易拉肚子。 3.学生观察视频《桑叶的价值》。 4.教师提问:蚕宝宝的成长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4个要点:干净卫生、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应。 5.教师谈话:给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①准备一个干净的盒子作为蚕房; ②把蚕房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蚕盒上扎一些小孔; ③在蚕房中洒一些水,保持蚕房内的湿度。 6.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蚕宝宝的“家”,教师边播放视频供学生参考,边巡视指导。 7.教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