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12390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时《挖红薯》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7694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课时
  • cover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时《挖红薯》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关联的核心素养分析 运算能力:“妹妹想和哥哥的红薯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会寻找让两人红薯变得一样多的办法,既可以通过增加一方的,使两人相等,也可以减少一方,使两人相等,还可以一方增加、另一方减少,使两人相等,在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促使运用加减法来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加减运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推理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感受推理的意义和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情境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比多少”的问题,运用以往所学的“比多少”的知识,发现“妹妹的红薯比哥哥少”,并进而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妹妹想和哥哥数量一样多,可以怎么办?”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提出的合理性,感悟推理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本课整体的体现了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事件的发生自然流畅,合乎生活常理,问题的解决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引导学生感受推理过程的魅力。 符号意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等号,但等式大多是左边是式子,右边是得数,容易产生“等号只能表示计算结果”的认识。本节课在综合应用加与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等号是表示相等关系的符号”,进一步理解等号的本质意义,体会用符号表达的一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二)、本课的核心任务分析 本课的核心任务是:妹妹想和哥哥的红薯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挖红薯的情景,以解决“妹妹想和哥哥的红薯一样多”为驱动性任务,设计了层层递进的3个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解决策略中体会等号表示相等关系,丰富学生对于等号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把对等号的认识从表示“结果”发展到表示“两边数量一样多”,并且能贯通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首先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快乐的午餐),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的红薯多。通过设计了开放性的核心任务“妹妹想和哥哥的红薯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了实现“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发现妹妹再挖2个,就和哥哥挖的红薯的数量一样多,可以得到3+2和5的数量是相等的,初步理解相等关系。最后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以“你能看懂吗”的方式呈现了奇思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等关系,体会等量关系的传递性,为学生感受数学运算背后的原理积累经验,同时体会用数学算式表达实际问题的一般性和简洁性。 三、【学情分析】 等号对于理解算术或代数问题而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符号概念,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一年级学生对于“=”持有强烈的运算性理解,经常以运算观点理解等式,学生会对等号产生“等号的右边表示等号左边算式的运算结果”、“等号左边只能是算式、右边只能是数”等一系列的错误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但是学生对“=”的意义了解到什么程度,是我们老师需要了解的。因此我们分析了学生在本课之前的学习内容,评估学生可能会对3 + 2 = 1 + □,学生会写 3 + 2 = 5 + 1,说明学生不懂等号是表示相等的关系,学生认为等号后面这个方框就是要填 3 + 2 等于的得数。也可能会在方框里写6,表示式子中所有数字之和。 四、【学习目标】 1.在挖红薯的情境中通过探讨一样多的问题,经历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分享交流的过程,理解等号是用来连接两个等值的数,表示相等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沟通交流,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积累学生的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