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12.用种子繁殖(教学教案)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科学思维:※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探究实践:※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态度责任:※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重点 ※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难点 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籽、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观察蚕豆和玉米种子。 观察材料:浸泡后的蚕豆或玉米种子、镊子、培养皿等。 观察步骤:(1)剥开种皮:选取一颗较大的种子,一只手拿种子,另一只手拿镊子。用镊子的尖部夹住种子外皮,从外皮的中缝开始,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剥离,同时仔细观察种皮是什么样的。 (2)用放大镜观察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并画图记录种子的内部构造。 (3)根据观察结果,讨论、分析种子可以分为几部分,初步推测各部分在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观察记录: 玉米 蚕豆 分离开种皮 玉米种皮较难分离,可以从中间正切或侧切,然后观察 分开豆瓣 内部结构 共同点 种皮都有保护作用;种子内部都有一个“小芽”等 观察分析:将蚕豆的种皮剥下后,剩下的那部分就叫作胚。我们首先看到的两片“豆瓣”,科学名称叫作子叶,蚕豆有两片子叶,而玉米只有一片子叶。分开蚕豆子叶后,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在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一个“小芽”,一端呈圆锥形,像根的结构,这部分叫作胚根;另一端的顶端分叉像叶的结构,这部分叫作胚芽。胚芽、胚根和子叶都是胚的组成部分。 观察结论:种子通常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又分为子叶、胚芽、胚根等。 2.认识种子。 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那么种子的各部分都会发育成为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以菜豆为例,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根发育成根,子叶是种子萌发时的营养器官,随着种子的发育,子叶逐渐消失,种皮发育成果皮,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部分的变化。 种子浸于水中或落到潮湿的土壤中,其内的亲水性物质便吸引水分子,使种子体积迅速增大(有时可增大一倍以上)。吸胀开始时吸水较快,以后逐渐减慢。种子吸胀时会有很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把玻璃瓶撑碎。吸胀的结果使种皮变软或破裂、对气体物质等的通透性增加,是萌发的开始。 胚生长后体积增大,突破种皮而外露。大多数种子先长出胚根,接着长出胚芽,后续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有些植物种子的下胚轴不伸长,子叶留在土中,只有上胚轴和胚芽长出土面生成幼苗,这类幼苗称为子叶留土幼苗,如豌豆、蚕豆、玉米等;有些植物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伸长。把子叶顶出土面,形成子叶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