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01502

第23课《马说》课件2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28685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3课,马说,课件
  • cover
课件67张PPT。lè zhǐrǔpiáncáolìshí sù dànsìxiànyé cè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1 2 3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关于“说”文体: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韩愈(768 -824) 唐代诗人,散文家。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曾与柳宗元一同 倡导“古文运动” ,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u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胕(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府(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课文赏析说一说: 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著称并列而死怎么这面对通“饲” 喂 通“饲” 喂通“饲” 喂 通“才” 才能通“耶” 表疑问 相当于“吗”吃辨一辨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能以径寸之木鞭打鞭子加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它的代词,代“食马者”因为按照用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再读:马 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提出问题)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问题)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提出结论)文章的结构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1.“先从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从反面展开议论。 2. 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 3.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讨论1:“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