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15660

4.2权利行使注意界限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二

日期:2025-02-03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87489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政治,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学习民法关于民事权利行使和防止权利滥用的规定,说出确定权利界限、防止权利滥用的意义,坚定对我国法律的认同。 结合实例,明确法律对名誉权、著作权的限制,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阐述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树立正确处理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 学 习 目 标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坚持权利义务统一原则,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 科学精神: 辨清不同民事权利的法定界限,明确作品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的条件。 法治意识: 不动产权利人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应该注意到相邻方的合法权利。树立依法承担责任意识 公共参与: 有限制地行使民事权利。 目 录 CONTENTS 01 民事权利有限制 02 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新课导入 林某在某电商平台注册了一家店铺,并通过了实名认证。 云某通过网络在该店铺订购了一条某品牌的裤子。收到货品后,云某发现货品与网页宣传不符,就发表了买家评论并给予差评。之后,双方为此产生争议,云某又追加评论,谈了自身感受。林某对此大为不满,向人民法院起诉云某侵害名誉权。 小江是一名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微博用户,其微博账户认证为“数码博主”。2021年2月至5月,小江在未进行亲身体验、也未经适度查证的情况下,在其微博上连续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某知名品牌多款数码产品的评价,其中不乏贬损评价。而后该品牌公司以小江侵犯名誉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你认为法院会不会支持他们的诉讼请求 为什么 01 民事权利有限制 1、权利的含义: 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 2、民事权利行使的界限(要求): ①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②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1)民法对名誉权的限制 3、不同民事权利的界限 ①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因为这些行为是保障消费者批评监督权所必需。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 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下列情形除外: 捏造、歪曲事实; 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的,则构成侵权。 某报社发表多篇文章,如《矿泉壶的“神力”有待商榷》《当心矿泉壶的副作用》《矿泉壶也有害》等,称有关研究表明,矿泉壶的矿化、磁化、灭菌装置有害,提醒消费者“慎用”“当心”,并对几家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广告提出批评。被点名批评的企业向法院起诉,认为报社的行为侵犯了其名誉权。 报社是否侵犯了矿泉壶生产企业的名誉权?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①捏造、歪曲事实;②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③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此案件中报社是否侵犯了企业的名誉权,关键要弄清报社报道内容是否属实。若属实则不构成侵权,否则构成侵权。 ①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 (2)民法对著作权的限制 3、不同民事权利的界限 作品的 合理使用 4 3 2 1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