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知道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知道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 历史解释: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 家国情怀:通过知道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表现,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教学难点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游戏导入 教师给出提示词,让学生说说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进而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参与活动。 游戏导入本课,调动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顺利过渡本课。 知识讲解一、淝水之战 1.背景 教师展示东晋形势图,让学生说说当东晋偏安南方时,北方政权是什么情况。 教师简单介绍“十六国”的情况,并设问十六国中谁将统一北方。 学生结合地图了解“十六国”。 通过地图了解“十六国”的相关情况,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教师展示前秦统一北方形势图,说明前秦一度统一了北方。 展示材料说说统一北方后的前秦,下一目标是什么? 学生依据教材和材料回答。 地图和材料结合,说明前期逐渐强大并从统一北方到意图统一全国,这也是淝水之战的背景。 2.概括 教师展示淝水之战示意图,让学生梳理淝水之战的情况。 学生列表梳理。 通过地图和材料,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的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前秦军队数量远远多于东晋军队,为什么却失败了?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知识讲解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 前秦灭亡后,谁又将再次统一北方。 展示图片和地图,讲述鲜卑拓跋部的崛起和北魏统一北方。 通过教师讲解和地图,说明北魏的崛起和统一。这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师展示材料,提问:统一北方后的北魏,面临怎样的困境。 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回答。 2.孝文帝改革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展示地图和材料,讨论为什么孝文帝要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同时以这种方式,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除了迁都洛阳外,孝文帝改革还有哪些措施? 并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进行回答。 知识讲解三、北朝政权更替 1.背景 教师展示北魏六镇分布和相关材料,介绍军镇的概括,进而引出北魏的分裂。 学生了解北魏分裂的背景。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生疏,以教师讲解为主。 2.概况 教师展示地图和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介绍北魏分裂后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 学生了解北朝的政权更替。 通过示意图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掌握。 让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示意图。 学生尝试绘制政权更替示意图。 知识讲解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教师展示图文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材料和教材,说说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学生从不同层面概括。 让学生梳理免租交融的表现,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取教材有效信息。 知识拓展 教师介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现。 2.意义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