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卷(四) (测试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材料描述的战役( ) A.使袁绍被歼灭 B.发生地点在黄河流域 C.曹操以少胜多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 A.政权更替 B.民族交融 C.追求统一 D.发展经济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军阀数量减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程度有所减弱。同时,三国相互的制衡,给社会带来相对安定的局面。因此三国鼎立( ) A.改善了民族关系 B.开始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发展了海外贸易 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派出镇守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客观上( ) A.掀起北民南迁的高潮 B.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 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6.自晋衣冠南渡以后,南朝的都城建康,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中心。建康就是今天的( ) A.杭州 B.泉州 C.南京 D.扬州 7.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8.《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全国所设铁官凡44县,其中36个县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无一县设有铁官。《宋书·百官志》记载刘宋时“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冶令,或置丞”。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官职设置的完善 9.随着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孝文帝认为: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为完成由“用武”到“文治”的历史性转变,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迁都洛阳 C.统一度量衡 D.民族交融 10.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人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 ) A.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11.历史活动课中,某历史小组分享了“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资料。据此可知,该历史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是( ) A.中外交流,道教传入 B.社会和谐,国家稳固 C.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13.他算出的“π”值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他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材料反映了( ) A.我国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B.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领先世界 C.《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的历法 D.古代世界数学体系已经成熟 14.(重庆中考)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