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21191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卷(二)(含答案)

日期:2024-12-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15025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试卷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综合测试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史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北京人复原头像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2.1996年,我国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其中两张是《稻作农业》和《干栏建筑》(如图)。这两张邮票描绘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3.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距今5300年左右,之后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结合如图图文资料可知我国彩陶文化( ) ①反映出旧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状况 ②影响的范围完全集中在黄河流域 ③从中原地区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 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历史上,“家国一体”源于(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刺史制 5.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以下关于“秦国商鞅变法”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 B.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C.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D.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6.下列文明成果中,能直接证明河南大地“文明何其博大,历史何其悠久”的是( ) A.良渚遗址和二里头遗址 B.良渚遗址和殷墟甲骨 C.殷墟甲骨和二里头遗址 D.三星堆和二里头遗址 7.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到汉武帝时期颁行“推恩令”。这些政策实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巩固了统治秩序 D.消除了分裂割据 8.“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9.《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常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贯同”“方内安宁”等类似描述。这些描述反映了汉代( ) A.文景之治的出现 B.大一统思想的明晰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民族大交融的实现 10.南朝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在体例上承袭了《史记》,但有所创新。比方说,《后汉书》将皇后列入本纪。这一创新主要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州郡割据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太后当政 11.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三国历史时期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三国吴简 B.司马迁《史记》 C.电视剧《三国演义》 D.译注本《齐民要术》 12.从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形成北方民众纷纷南下的浪潮。这一“浪潮”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的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往 13.如图是南朝青瓷莲花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画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形态丰富,变化多端,创造了完美的艺术造型。这一文物直接见证了南朝( ) A.社会经济繁荣 B.制瓷工艺高超 C.中外交流活跃 D.民族交流频繁 1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及其对统一的执着,不仅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版图扩大与国家统一,更促进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