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孝文帝的改革给北魏乃至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时间轴、地图,了解北方政权更迭、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概念明晰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一、淝水之战 问题1:根据地图,结合课文,分析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 ①十六国时期,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在汉人王猛的辅助下,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北方。 ②苻坚为了统一全国,不顾一致反对,南征东晋。 一、淝水之战 问题2:根据材料与课文98页,用表格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时间 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成语 材料:(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胜利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以少胜多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示意图 问题3:根据地图,结合课文,讨论淝水之战苻坚战败的原因。 ①秦军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②秦军主帅能力与信心不足; ③军心不稳、自身阵脚大乱; ④东晋战略得当,乘机进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4: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 完备 先进 鲜卑族拓跋部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 落后 相对 落后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背景 目的 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②北魏民族矛盾尖锐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的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像 冯太后 孝文帝拓跋宏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五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汉人冯太后的教养下,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5:观看视频,结合课文,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迁都洛阳 推行 汉化 措施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改鲜卑姓为汉姓。 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三、北朝政权更替 问题5: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目的 ①改善和巩固了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②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