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04138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课《白杨礼赞》(2课时)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180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课
  • cover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 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 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 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_____的白杨树,它表现在_____。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的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教师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 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 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 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 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 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